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篇1
关键词:耕地地力;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佳木斯市郊区耕地的地力评价,郊区土壤质量和耕地地力存在下降趋势、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湿涝、土壤粘重、板结诸多等问题。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相比,该区耕地地力有所下降。通过这次耕地地力评价,对该区耕层土壤主要理化属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了该区不同土壤属性的变化规律,发现自郊区二次土壤普查20多年以来该区土壤养分总的变化趋势是: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酸性增强。从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发现郊区很大一部分白浆土、草甸土,耕层浅,底土粘重,犁底层加厚,土壤容重增加。
针对郊区土壤地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良培肥土壤。
1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确保耕地质量
1.1加大有机肥积造数量,培肥土壤
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有机肥质量,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力度,实施根茬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绿肥、牧草等养地植物,推行绿肥、牧草与农作物间作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过腹还田,补充、增加堆肥、沤肥数量,提高肥料质量。
1.2开展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
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最直接最快速补充土壤所需的养分,做到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达到大、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要科学施用酸性肥料,合理施用化肥,确定适宜的氮磷钾比例,实行氮磷混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旱田改为水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1.3改革耕作制度,实行抗旱耕法
在耕作方法上,浅翻深松,打破犁底层:要翻、耙、松相结合的耕作方法,改变过去连年翻地或多年不翻的旧耕作方法,实行隔年翻地,既能使表层土壤疏松,又不致于因连年翻地而破坏土壤结构,更重要的是实行垄作的要进行垄沟深松,打破犁底层,改变心土层水、肥、气、热的不良状态,使耕层土壤上下疏松、不板结,保墒保苗,促进作物生长。
1.4改土施肥
客土掺砂,改良土壤:对低洼粘重的土壤,如草甸土,有条件的要掺砂或煤灰渣滓改良土壤,以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2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控制水土流失
2.1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既要搞好预防,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又要积极治理现有的水土流失。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林、牧、副生产,减少泥沙下泄抬高河床和防止洪泛成灾。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做到山、坡、沟、滩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等措施。
治坡:对3°~5°耕地应采取横坡打垄,调整垄沟,逐步减少顺坡垄等措施。对5°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修成梯田。10°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同时在坡地上部修截流沟,坡地下部修顺水壕,将空山水和串皮水拦住和排出,达到保护农田的目的。
治沟:对多年来的冲刷沟,不管大小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治沟的主要办法是修筑谷坊、谷场,就是在沟中横筑一种低度坝,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修筑一道谷场,以改变沟道的比降,使沟壑稳定下来,为利用荒沟土地资源创造条件。
2.3生物措施
就是人工有计划的植树种草,利用植物覆盖的固土作用,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主要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以及果树等经济林木。营造水土保持林:应乔木、灌木、草类相结合,以达到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种植牧草: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牧草,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还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饲草。人工种植牧草主要是草木樨,苜蓿,抗旱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养分多的豆科牧草。
3推广旱作节水农业
根据土壤干旱的特点,采取工程措施,如修水库、蓄水池、打机井、修灌渠等保证供给水源,做到遇旱能灌,克服干旱无水局面。
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灌溉水源,并大力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和抗旱肥料,推广秋翻秋耙春免耕技术、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技术、镇压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小白龙交替间歇灌溉技术、苗期机械深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和化控抗旱技术。
参考文献
[1]王丽敏,于海忠.青冈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土壤改良利用分区[J].现代农业科技,2011(08).
[2]张旭.设施种植业土壤退化的表现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6).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篇2
苹果栽培适宜的土质为砂壤土或轻壤土,活土层深度应达到60厘米以上,地下水位深度不小于l米,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宜,有机质含量至少要达到1%以上。然而,我县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0.5%左右,最高的不超过0.8%。要改善我县苹果园土壤瘠薄这一现实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管理技术:
一、土壤管理的主要措施
1.果园深翻
①时期。只要方法合适,春、夏、秋季都可进行深翻,其中以秋季果实采收后至落叶期进行为好。此时正值根系生长高峰期,断根的伤口容易愈合,易发新根。秋季深翻有利于积雪保墒、塌实土壤,可以和秋施基肥相结合进行。秋季干旱少雨地区可采用春季或夏季深翻,春季早深翻有利于根系愈合,夏季深翻要少伤根和多灌水,否则容易造成落叶。
②方法。深翻主要是新建果园的土壤管理方法。新建果园应在定植前挖100厘米见方的营养坑,或沿树行挖深80厘米、宽100厘米的营养槽,提前改良土壤。采用秋栽夏挖、春栽秋挖的方法。未改良土壤的果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a.扩穴深翻。幼树自定植穴边缘开始,每年或隔年向外扩展,挖宽50厘米、深60~100厘米的环状沟,逐年扩大,至全园深翻为止。b.隔行或隔株深翻。即先在1个行间深翻,留1行不翻,第二年或隔年再翻未翻过的1行,以免伤根太多不利于果树的生长。c.全园深翻。除树盘下的土壤不翻外,一次性全面深翻,因此法伤根太多,多用于幼龄园。d.带状深翻。主要用于宽行密植的果园。即在行间自树冠外缘向外逐年进行带状开沟深翻。
不论何种方式深翻,深翻时表土、心土应分别放置;填土时表土填在底部和根的附近,并混合施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粉碎的有机物秸秆等,将死土还原到表层,以利改良土壤。深翻时要少伤1厘米以上的大根。因伤大根过多或未及时埋土、灌水会导致根系受冻、干枯等,反而会使树体衰弱,产量降低。
2.地面覆盖实施地面覆盖措施,具有增温、保墒、减少蒸发,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杂草滋生,减少中耕次数的显著效果,能有效地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主要覆盖模式有:
①生草法。除树盘外,在果树行间播种禾本科、豆科等草种的方法为生草法。生草法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果园可以采用。选择优良草种,关键时期补充肥水,割后覆盖地面。在缺乏有机质、土层较深厚,水土易流失的果园,生草法是较好的土壤管理方法。果园采用生草法管理,可以通过调节割草周期和增施矿质肥料等措施,如1年内割草4~6次,每次亩施氮肥5~10千克,以及酌情灌水等措施来解决其与果树争水、争肥的矛盾。果园草种分一年生和多年生两种类型,常用的有三叶草、大豆、毛野豌豆、扁豆、草木樨、野燕麦等。豆科与禾本科混合播种,对改良土壤有良好的作用。在生草果园中,当出现有害草种,并且出现草害时,需及时翻耕重播或用除草剂杀灭。
②秸秆覆盖制。在山区无灌水条件或比较郁闭的果园推行覆草制。每亩用秸秆1000~1500千克进行全园覆盖,覆盖厚度15~20厘米,待2~3年秸秆充分腐熟后进行深翻还田,再重新覆盖。
③覆沙制。沙田栽培是我县传统的栽培模式,每亩用干净河沙20~25米3,全园覆盖厚度3~5厘米。幼龄果园需进行间作时,以覆沙为最好。
④覆膜制。采用地膜覆盖,就会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不仅可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而且还会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吸收。现在应用较多的是黑色地膜。在幼龄果园树体的两侧顺行各起60厘米宽、10厘米高的垄,要求垄外高内低,呈“u”形;对挂果园,可在果树的两侧顺行各起1.2米宽、10~15厘米高的垄,要求垄面里高外低呈马鞍状。覆膜后雨水能集中到根系吸收范围内,起到保温、保湿、集雨的作用。
⑤果园间作。在幼龄果园的果树行间种植间作物,可起到覆盖土壤、防止雨水冲刷、减少杂草为害、增加腐殖质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还能合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达到以园养田、以短补长的目的。适宜种植的间作物有豆类、薯类和蔬菜类。
二、几种典型土壤的改良方法
1.山地瘠薄土壤的改良在2~3年内完成深翻扩穴,打通定植穴之间的硬土墙,使全园的活土层达到80厘米以上。若土质太粗,最好在深翻的同时,从园外向园内搬运一些黏土,混合客土改良土壤质地。同时,应通过连年增施有机肥或树盘覆草等措施,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
2.沙滩土壤的改良可通过在沙土中掺和黏土来改良土壤质地,并挖好主副排水沟,做好雨季排涝。同时,在果树行间种植三叶草或黑麦草,每年刈割2~4次,覆到树盘上,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篇3
【关键词】营口地区;园林植物;耐盐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营口位于我国东部半湿润季风区,辽东半岛西北部的沿渤海滩涂地。近年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营口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在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以及园林布局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大,地下水位高,冬春季风严重,冬季漫长,天气寒冷空气干燥,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给园林绿化工作带来很大的制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壤盐碱化严重这一因素。
盐碱土主要由Na+、Ca2+、Mg2+等3种阳离子和CO32-,、HCO3-、Cl-、SO₄2⁻等4种阴离子形成的12种盐构成。土壤中盐碱过多时,就会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当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0.6%时,大多数植物己不能生长;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超过1.0%时,只有一些特殊适应于盐土的植物才能生长。土壤盐碱化的不良影响是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并且土壤中过多盐碱,会对植物形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生长。根据盐碱地造林后树木的生长情况和盐碱危害的程度可分为四级:1级,树木生长发育正常;2级,树木生长发育受抑制,部分叶片变色,如叶缘退绿发黄,叶表面可能有盐碱危害的斑点。但尚属树木耐盐的适应范围;3级,树木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部分叶片变色枯萎甚至脱落。叶片脱落,一般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的高温季节,叶片枯焦急剧发展,叶柄基部产生离层而脱落树木的生长量很低,超过树木的耐盐能力;4级,树木遭受盐碱危害而死亡。
1形成盐害的主要生理原因。
一是由于土壤盐分过多,引起溶液浓度过大和渗透压过高,使植物根系吸水困难,导致植物生理性干旱,枯萎死亡;二是盐离子的毒害作用,使植物体累积盐离子过多,并影响干扰植物吸收其他养分;三是受到盐害的植物对虫害、大气污染等外界不良因子的抵抗能力下降。
2对抗盐碱土对植物的损害的措施。
2.1对土壤的物理改良措施。
具体改良措施如下:一是在地势较高淡水资源较丰富的地段采取淡水洗盐的措施;二是在地势较高处栽植行道树,采用大穴换土治盐措施;三是在平地植行道树采用走穴换土,底部放炉灰碴10公分保持渗水,上部做挡土堰口的措施:四是在土壤含盐较高的主要景区采用下部隔离抬高换土,封底抬高换土和地上花盆式抬高换土措施。
2.2生物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有机质缺乏,含氧量低,是盐碱地的特点。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一方面可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可改善土壤结构而有利于脱盐。根据以往经验,盐碱土种3年紫花苜蓿后,土壤含盐量由0.18%下降到0.038%,有机质由0.9%上升到1.23%,成为脱盐土。土壤含盐量0.3%-0.5%的盐碱土,先种2年田箐以改良土壤,再种紫穗槐3-5年,则土壤含盐量可降至0.25%左右,即可种植耐盐树种。
2.3对土壤进行化学改良。
由于土壤中碳酸钠和重碳酸钠的存在,而引起土壤严重碱化(PH值达到8以上),使土壤产生不良物理性状。所谓化学改良,就是针对碱性土的这种化学特性,用化学方法加以改良。化学改良的途径,第一是在土壤中增加钙离子,以置换出土壤胶粒上的钠离子;第二是施以酸性化学物质,以氢离子置换交换性钠离子和中和土壤碱性。常用的改良剂有:可溶性钙盐类、酸类和成酸类化学物质。
3对耐盐树种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3.1耐盐能力强。
所选造林树种的耐盐能力,要与造林地的土壤含盐量相一致,同时还要考虑树种对不同盐分的适应性。
3.2抗旱耐涝能力强。
盐碱地分布区一般多为干旱低湿盆地,往往是洪涝旱碱并存,因此选择耐盐树种时,还必须注意它的抗旱耐涝能力。
3.3易繁殖、生长快。
选择繁殖、生长快的树种,有利于尽早郁闭成林、覆盖林地、防止土壤返盐,并能逐步降低林地表层土壤含盐量和改良土壤。
3.4经济价值高。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盐碱程度严重的地区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
4营口地区使用的主要园林植物
4.1在营口地区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使用的主要乔木树种。
青杄云杉、法桐、银杏、国槐、垂柳、新疆杨、银中杨、加杨、龙爪槐、合欢、臭椿、五角枫、复叶槭、水曲柳、紫椴、蒙古栎、山皂荚等。部分小气候良好的地区可增加品种侧柏、油松、黑松、香花槐、栾树、垂榆、京桃、辽东栎、灯台树等。
4.2主要使用的灌木。
紫丁香、连翘、玉兰、榆叶梅、红瑞木、红王子锦带、红叶李、金叶榆、绣线菊、金银忍冬、珍珠梅、紫叶小檗、月季等。
4.3藤本
为了有效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可以垂直绿化,植物主要有五叶地锦、紫藤、葡萄、山葡萄、茑萝、葛藤等。
4.4草坪
在适应营口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冬季寒冷漫长的自然条件下,草坪草种要求植物生长迅速、绿期长、耐修剪、适应性强、与杂草竞争能力强、株矮叶细、生长一致。一般用于做观赏草坪、游憩草坪、运动草坪、固土护坡草坪等。草坪植物营口地区的主要品种以早熟禾、黑麦草为主。
4.5宿根花卉
多年生的宿根花卉主要种类有:地被菊、景天、假龙头、鸢尾、萱草、玉簪、丛生福禄考、荷兰菊、马蔺等。
5营口地区园林绿地植物配置要点。
5.1乔、灌木、地被配置基本合理。
结合灌丛与草坪草及其他矮生地被植物配置,取得很好的园林场景效果。充分发挥多种植物材料在树形、姿态、色彩等方面美的素质,通过和谐、对比、变化及统一构景,有机结合,体现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
5.2考虑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
树种配置基本能考虑各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形成丛(群)植群落,比较注重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景观特色。
5.3乡土树种与新种类结合
以乡土树种为主,并结合应用外来树种和新培育植物种类,配植成人工群落。
5.4发挥植物季相特点
营口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在植物应用上能发挥植物的季相特点,形成不同季节的季相景观。春有玉兰、碧桃、榆叶梅、连翘等;夏有荷花、合欢、栾树、木槿等;秋色叶树种也较丰富,有五角枫、茶条槭、白蜡、银杏、火炬树、红瑞木、五叶地绵等;冬季松柏常青,还有白皮松、悬铃木等树种干色突出。
总而言之,一切改良土壤的措施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改良盐土时不能只用单一方法,应着重综合开发;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改土措施都等量齐观,而要因地制宜,有主有辅。而在众多的改土措施中,关键的是遵循水盐运动的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做好水的文章,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径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才能提高园林绿化植物在营口地区的盐碱土上的成活率,并且合理搭配适宜的树种,在栽植前考虑到其生物特点,树形树色,花果期或观赏期等因素,统一调配,合理配制,就能在营口这座北方沿海城市创建一个高水准的园林绿化平台。
参考文献:
1九种耐盐植物在滨海盐碱地的耐盐能力试验谢小丁,邵秋玲,李扬
2滨海地区耐盐植物资源增量赵红梅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篇4
草地盐碱土的改良,一方面就是把已积累的盐分加以排除;另一方面要防止盐分的进一步积累。要达此目的,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综合改良和冶理。
改良盐碱土的措施很多,按其种类来分,有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等。
1水利改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就是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来淋洗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排除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如洪水洗盐、引洪灌溉、蓄淡压碱、排涝等,达到改良盐碱的目的。
排水洗盐:当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时,采取开沟排水、竖井排水等办法,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涝渍,减少地面盐分,在可能和必要条件下,排灌结合更能起到良好的改良效果。
另外,利用降雨或灌溉水的下渗作用,可淋洗和带走土壤表层盐分。在草地盐碱士上,引水漫灌、喷灌、引洪淤灌或围堰蓄淡,都有良好的洗盐压碱作用。在可以打井的地方,特别是当上层水质差而深层水质好时,可利用深井水,起到上灌下排、洗碱排盐的作用。
2农业改良措施
农业改良措施,就是通过合理的耕作、种植,合理的放牧,增施有机肥料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加地面覆盖,减少蒸发,以防返盐。
适时耕作,可使耕作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蒸发,防止低层盐分向上积累。一般根据群众经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春季干旱,蒸发量大,为了保墒防盐,采取浅春耕;夏季伏雨之前进行深中耕,主要作用是破除地表板结,减缓地表径流,多积蓄些雨水,增加土壤下渗水量,以增强淋盐效果;早秋耕是在雨季后进行,土壤盐分因雨淋下降尚未上返,尽早切断毛细管,可抑制盐分上升。
掺沙盖沙:沙有特殊性质,沙的保水性差,毛管上升高度小,吸收性复合体及胶体的含量均低,因此,它不仅能使潜水中的盐分升达地表,而且也易于淋洗。利用这种作用,薄沙压碱或掺沙除碱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增施有机肥料,可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加强淋盐作用,减少蒸发,抑制返盐。有机肥料还可阻止土壤密度下降,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刺激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
3生物改良措施
生物改良措施,就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通透性。
种植绿肥和牧草:绿肥牧草,有茂密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表水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强大根系大量吸水,经叶面蒸腾使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有效防止盐分向地表积累。
根茎翻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绿色体及根茬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各种有机酸,对土壤碱性起一定中和作用。
紫花苜蓿――在新疆地区生长期的叶面蒸腾量为395ma/667m2,约占总耗水量的67%;株间蒸发量为193m3/667m2,约占总耗水量的33%;昼夜平均耗水率为4.3m3/667m2。连续种植紫花苜蓿3年,可降低地下水位0.9m,并大大加大土壤脱盐率。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对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的效果更显著。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篇5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成因;改良措施;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S158;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60-02
FertilityEvaluationofFarmlandandSoilImprovementUsingMeasuresofJiangyanDistrictinTaizhouCity
WANGYan-rongMIAOChenXUAi-xia
(JiangyanDistrictAgriculturalTechnologyPromotionCenterofTaizhouCityinJiangsuProvince,TaizhouJiangsu225500)
AbstractInordertograspthefarmlandproductivityandthedistributionofeachlevelcultivatedlandofJiangyanDistrictinTaizhouCity,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lowandmediumgradesoilimprovementusingwereputforward.Underthesupportofcountyterritoryresource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accordingtoJiangyanDistrictfarmlandproductivityevaluationindexsystemandmethod,thefarmlandproductionpotentialweredivided,thewholedistrictfarmlandproductivityweredividedinto4grades.Throughthefertilityevaluationofthefarmland,themiddle-and-low-yieldingfieldsdistributionarea,areaandobstaclefactorswereconcluded,andonthisbasisthesoilimprovementmeasureswereputforward,tofurtherimprovethefarmlandproductivity,improveagriculturalproductivityofJiangyanDistrict.
Keywordscultivatedland;evaluationofsoilfertility;causeofformation;improvementmeasures;TaizhouJiangsu;JiangyanDistrict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农业耕地资源不断被占用,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十分有限,未来耕地的形势将更趋严峻[1]。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问题,而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2]。目前随着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采取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划分,充分了解本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为人们客观地进行决策、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将以泰州市姜堰区为例,探讨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对低产田以及土壤改良提出建议,以提升姜堰区农业生产竞争力。
1姜堰区耕地土壤概况
姜堰区位于长江下游,江淮之间,全区耕地面积4.87万hm2。由于成土母质、水文地质、植被、气候、耕作等因素的差异,境内形成了以新通扬运河(东西向)为界的南、北2个不同农区,新通扬运河以南的地区为高砂土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低,土种以高砂土为主;新通扬运河以北的地区为里下河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高,土种以小粉浆土和勤泥土为主。
2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
2.1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影响姜堰区耕地地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姜堰区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所列气象条件、养分状况、理化性状、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等6个方面64项指标要求[3],由江苏省土肥站、扬州大学及姜堰区农技推广中心的15位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区域特征、数据资料等多方面情况下,经过反复的商讨和反馈,采用特尔斐法从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了五大类、13个指标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形成了适合姜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各指标权重计算
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进行赋值,并通过建立层次模型结构和判断矩阵,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将各准则层和对应的指标层权重系数相乘,可计算得出每个评价指标对耕地地力的组合权重,如表2所示。
2.3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对单个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的评价,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评定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评定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用加法模型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并根据指数变化规律,运用累积曲线法将姜堰区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
3各耕地地力等级特征
3.1各地力等级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为了对不同等级耕地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对同一地力等级耕地管理单元相应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得出各等级耕地间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一至四级地,除速效磷和pH值以外,其余理化性状都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表4),掌握这一规律可以科学地对各等级间耕地土壤状况进行改良。
3.2不同土壤类型地力等级分布
根据区域土壤组合特征、农业利用特点及改良利用方向的一致性原则,对姜堰区两大农区耕地地力分别进行了划分,通南潮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8.53%和23.39%;里下河水稻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一级和二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5.05%和20.94%(表5)。
4姜堰区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结合姜堰区实际生产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将上述的三、四级耕地定为姜堰区的中低产田,面积为15808.22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2.26%,主要分布于通南潮土区,里下河水稻土区零星分布,这些中低产田存在土壤养分含量低,耕层厚度薄等因素,阻碍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重用轻养、用养失调;土壤养分不合理;耕作层较薄,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土壤黏重或者较砂,易旱易涝[4]。这些因素导致了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改良并合理利用这些中低产田对本区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搞好高产土壤培肥的同时,还要注重采取综合措施,对中低产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使之逐渐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以推进姜堰区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5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根据土壤分布与地貌区域的一致性,以及生产上的主导限制因素和改良利用方向上的一致性,拟定出全区两大改良利用区,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的改良利用方向和培肥改土途径[5-6]。
5.1通南潮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耕地特点是地势高亢,土壤质地为砂质,砂粒含量高,水土易流失,漏水漏肥严重,土层较薄,土壤中养分含量低。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的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另外依靠畜禽养殖业,积造优质的农家肥,逐步增厚土壤耕层和有效土层,培肥土壤。二是坚持水旱轮作,平整土地,改变沙土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三是针对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的特点,讲究科学施肥,实行“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积极推广微肥。四是增施钾肥。该地区中低产田土壤普遍缺钾,应合理增加作物钾肥的施用,增加土壤钾素的积累,防止作物缺钾[7-9]。
5.2里下河水稻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土壤质地较黏重,绝大多数土壤的耕层质地在重壤以上,土壤通透性较差,易形成耕层下滞水,或形成暗渍。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只有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力度,才能逐步改善土壤结构。由于这些土壤较黏重,因而增施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经。二是增磷稳钾。该区耕地养分供应不平衡,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低,在农业生产上要降低氮肥施用量,注重增磷稳钾,农业生产中注意施用高磷的配方肥,以提高土壤中磷的库容量[10-11]。
6参考文献
[1]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1):1-6.
[2]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价[J].资源科学,2003,25(5):33-39.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
[5]王慧.利辛县耕地土壤类型特点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9):257-264.
[6]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7]张宏成.宽甸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3):9-11.
[8]黄勤,马中文,方黎,等.阜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J].中国农学通报,2012(9):98-103.
[9]蔡立群,张仁陟,罗珠珠,等.基于GIS的定西市安定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2):148-153.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篇6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吉林吉林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290-01
耕地是农业的载体,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良好的耕地质量,关系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过渡带,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分为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3个大地貌类型。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东部,由长白山余脉和张广才岭组成,是吉林市林业主产区。低山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同松辽平原过渡带,是全市重要的农业区。沿江平原区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中游和饮马河、拉林河、呼兰河等流域,该区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是吉林市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
历史上,吉林地区土壤长期被森林覆盖,土壤形成过程以淋溶为主,伴随腐殖质的积累、沼泽、泥炭化过程,形成不同形态的各种土壤。吉林市耕地土壤就是在这些不同形态的土壤上垦殖而成的,主要土壤类型有灰棕壤、白浆土(岗地、山地)、草甸土(岗川、山川)、冲积土、黑土和各种水稻土(冲积型、草甸型、白浆型、冷浆型)等。近年来,土壤退化进程加快,严重威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因此,掌握土壤退化状况,采取相应的改良、培肥措施,是确保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耕地地力现状
(1)耕层有机质含量下降。20世纪50年代吉林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6.6%,到80年代降至3.3%,目前在2%左右。吉林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正在逐渐下降,肥力减退。
(2)土壤侵蚀较为严重,肥地变瘦。据调查,坡度15°以上的地块平均年流失表土3~6mm。土壤腐殖质层变薄,耕层土壤颜色变浅。
(3)伴随表土侵蚀和有机质含量的减少,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20世纪50—60年代吉林市主要耕地容重为0.9~1.0g/cm3,孔隙度为60%~64%,目前的容重为1.0~1.4g/cm3,孔隙度为45%~60%。可见,土壤日渐板结,耕性不良,宜耕期短。
(4)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不高。从近2年的土壤测试结果看,全市土壤普遍缺氮,缺磷、钾地块有所增加。90%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小于200mg/kg,碱解氮的平均值为165mg/kg,而第2次土壤普查时碱解氮的平均值为246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96mg/kg,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124mg/kg减少28mg/kg;速效磷含量略有增加,平均值为26.8mg/kg,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23.6mg/kg高3.2mg/kg。氮、磷、钾比例为1∶0.16∶0.58,与农作物吸收氮、磷、钾比例(1∶0.5∶1)相差较大。
2耕地质量下降原因
(1)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养分消耗过大。
(2)大型机械缺乏,机耕深度浅,使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实。目前,吉林市耕层厚度超过20cm的耕地不到20%,60%的耕地耕层厚度在10~15cm,土层紧实,通透性差。自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自主经营,耕作条件受到限制,大型农机设备逐渐被小型的农机设备所代替[2]。据悉,当地大型农机具的田间作业次数大幅减少,绝大部分土壤已有20余年未进行过秋翻整地。由于小型农机具在田间行走次数增加,对土壤的压实作用明显高于以畜力为主的耕作方式。现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剖面构型和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很大。
(3)土壤养分失调。由于长时间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有机质含量急剧减少,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4)土壤重用轻养,地力亏损严重。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化肥施用量及配比不科学。
(5)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水源及土壤。
3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3]。保护耕地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1)提高对保护耕地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农业的领导,要认识保护耕地质量的重要意义,要以《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适应农业生产形势飞跃发展的需要。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耕地质量调查纳入工作计划,依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以10年为跨度开展1次全面耕地质量调查,切实指导耕地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质量。
(2)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源。如果施有机肥30t/hm2,相当于耕地增加有机质1500kg/hm2,这个数量不仅能满足土壤有机质的自然消耗,还能使土壤有机质有所积累和更新。
(3)科学施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肥可以平衡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科学施肥—作物产量高—有机物质积累多—地力提高”的过程。对化肥的使用,除了要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还应避免盲目施肥[4]。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平均可增产粮食427.5kg/hm2,节约肥料53.25kg/hm2,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左右。
(4)改土和治理坡耕地。应杜绝毁林开荒现象,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山区丘陵陡坡种植豆科绿肥作物,防止水土流失,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在土壤侵蚀地段营造水土保护林,在道路两侧营造护路林;在村屯周围营造护屯林;在连片农田中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改善境内的农田小气候条件。
(5)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轮作制度。在耕作制度上推广深松和免耕法;建立粮豆轮作制度,合理提高地力[5]。
(6)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增加有机质。秸秆直接还田不仅省工、省时、节约成本、便于推广,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新鲜腐殖质含量,促进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7)对于土壤障碍因素较多的耕地,如黏、湿、漏、瘦、酸、冷等,客良措施是改良土壤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6]。白浆土的酸性可施用石灰性物质(废石灰、矿渣等)加以改良,从而改善土壤结构。针对冷浆型水稻土,可采用适当掺砂、掺炉灰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地温,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释放。
(8)进一步加大农田的整理力度、实现大型农机具深翻。农地整理可以把现有一些畸零、狭小、高低不平、不便于耕作的田块合并成初具规模的标准田块,扩大直接耕种的面积。
4参考文献
[1]刘永贤.广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6):629-631.
[2]张玉奎,方春艳,王兴会.梨树县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78.
[3]李继明,范业宽.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88-91.
[4]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6篇) 】相关文章:
小型超市店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10-10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天文学的浪漫知识(6篇) 2024-10-23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6篇) 2024-10-23
春节的风俗和习惯(6篇) 2024-10-23